Friday, August 13, 2004

對「左與右」一文的補充及評論

M23's blog

對「左與右」一文的補充及評論

於8月10日在理大民主牆刊登「左與右」一文後,有不少人透過筆者友人,向筆者轉達對該文的一些疑惑,當中主要是針對「左派一般支持民主」的字眼,很多人誤以為筆者是將「左」與「右」掉轉了。在此容筆者先作小許補充:

除了較廣義的左中右分界之外,我們有時還會以激進程度或政治取向劃分,衍生出所謂的「中間偏左」、「中間偏右」、「右翼民主」、「右翼極權」路線等。

由於歷史背景問題,一般而言,左派泛指傾向反獨裁,支持民主及激進改革的黨派及基層組織 (中國及香港例外);相對而言,除少數極端組織之外,右派一般會傾向保守及親資本家。

(原文刊登於《網.政.廿一新聞組)


由 在法國制憲議會裡,坐在議會左邊的雅各賓黨及其他激進改革派主張的政治改革,以致到後期馬克思於《資本論》所提出「透過革命去建立社會主義」思想,得出 「革命是社會演化的必然結果」的結論,當中值得注意的是:兩者所主張的,都同是一個民主建制。至於馬克斯所提出的「無產階級執政」,也不過是一個必經階段, 最終亦會被一個完全民主的社會主義制度所取代。
(筆者按:馬克思所提出的「無產階級執政」,跟後期的「無產階級一黨專政」相比,實在「差之毫厘 謬之千里」,兩者絕不能、也不應混為一談。)

二十世紀初的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托洛茨基曾經提出,要達至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,必須透過革命防止社會主義的權力腐化,並且要團結全球的無產階級,將社會主義推廣至全世界,而非局限於某一地區或國家。
(即所謂「不斷革命論」及「非一國革命論」)

托洛茨基思想 ( 或稱托派 ) 所針對的,正正就是當時史大林掌權下蘇共所出現的問題。不幸地,在中共掌權後,有關問題又再一次顯現出來。

共產黨支持民主?

說 到推動國內民主進程,中國共產黨應首記一功。著名的「還政於民」、「落實普選」等口號,共黨早於抗戰時期經已提出。當時共黨便經常在其黨報內批評國民黨 「搞獨裁霸權、反民主」,並以其於解放區的推行民主的成功經驗,向國民灌輸有關民主、普選的思想。正因此,才令到中國共產黨於四十年代中期,贏得廣泛知識 分子及人民的支持,最終擊退國民黨政權取下江山。

諷刺的是,這群熱心支持社會主義的知識分子,在後期的反右風潮及文革中,大都只能落得悲慘下場。
(編者按:此乃後話,離題太遠,暫且擱筆不談。)

香港的「左」「右」

筆者朋友一位從事工運的友人 曾向筆者提起,外國傳媒曾誤把職工盟誤作「左派」工會,而將工聯會誤作「右派」;也不太明白為何香港的「左」、「右」標準為何與世界主流不同…

至於為何香港的「左」不左、「右」不右,這個問題涉及很多敏感的歷史背景因素,恐怕不能三言兩語所能解釋,且已非筆者能力範圍內的事。還是留給各位看倌自己發掘吧!


參巧資料:
馬克思《資本論》
曼德爾《馬克思主義與第四國際》


M23 03435684d
13-08-2004

Tuesday, August 10, 2004

外務小百科(一):左與右 (修正版)

M23's blog

外務小百科():左與右 (修正版)

1789714日,當憤怒的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獄後,在路易十六向第三
階級讓步的同時,法國的革命聲音卻突然平靜了下來。

此時,法國決策核心和政治勢力的較量很快被「移交」到議會之中。
55日宣布恢復三級會議、接著第三階級於617日成立「國民議會」,
627日「制憲議會」的成立,不同利益派系或勢力集團逐漸開始成形。
其中以來自第一階級的教士、第二階級的傳統貴族,聯合部份金融資本家
保守派集團及,一些年輕貴族、自由業的代表以及激進的中產階級,並以
雅各賓
集團為首的激進改革派,兩大勢力經常在議會中互相較量。

1789814日,議會就議員凱斯努瓦提出有關「君主應否擁有
否決權」
的問題展開激辯,反對國王擁有否決權者的激進改革派坐在議長
左邊;贊成
否決權者的保守派則坐在議長右邊;而相對較溫和的第三階級
改革派,則剛好
夾於中間,左、中、右分列,形成了壁壘分明的「左」、
「右」兩大集團。

由於當時會議屬開放性質,開會時一般民眾都可以進入議會旁聽,
甚至可以
在討論時插言,因此每一個議員都要直接面對群眾,其主張和
屬性一目了然。
政治上的左、中、右陣營自此成形。

時至今日,隨著社會主義的興起與衰落,左、右派的劃分又加上了
新的意義,
即對社會主義的態度。一般而言,「左」是指信奉、又或傾向
支持社會主義的
黨派,包括今天各種社會黨、社會民主黨、共產黨、信奉
托洛茨基思想的工運
團體,以及鼓吹無政府主義的組織等。此外,西方
近年興起的綠黨和反全球化
運動也會被歸入左派的陣營。

至於右派,則是指奉行保守主義或新保守主義的黨派。大多會傾向
維持絕對
自由市場、減少政府干預、信奉「小政府、大市場」原則、主張
壓抑公共開支、
外拓軍事、增加軍備、反對福利主義等。很多時候,這些
立場都會被左派份子
視之為「親資本家」主張 (如前美國總統列根執政時代
的美國
)。此外,「右」還包括各種鼓吹民族主義、反對民主的極右黨派,
包括法西斯主義組織
(稍後另文詳談)、白人極端組織等。(例:二戰前的
日本
)

至於「中」,則並無一個確切定義,往往須視乎各國的政黨形勢及立場
而定。

除了較廣義的左中右分界之外,以激進程度或政治取向劃分,還衍生出
所謂
的「中間偏左」、「中間偏右」、「右翼民主」、「右翼極權」等。
但由於歷史背景
問題,一般而言,左派一般泛指傾向反對獨裁,支持民主,
支持激進改革的黨派
及基層組織 (中國及香港例外);相對而言,右派則會傾向
保守及親資本家。

要留意的是,以上標準有時會出現矛盾;舉例說,右翼份子也往往會提出
一些激進訴求,而左翼極端組織也往往會策劃一些暴力恐怖活動。而且依這套
標準所劃分的左、右派也並非會一成不變,特別是當一些左翼份子暴力奪權上台
執政後,也常會變得保守、獨裁、暴力及反民主,有時甚至比一些極右團體
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因此,才會出現香港常見的「名左實右」組織。

:M23
部份資料參考自
1.
台灣《左翼》雜誌,俞向南《左翼的起源──進步的替代方案》
2. Chow Ka Fat
個人網站

特此鳴謝

版權所有 翻印不究 (歡迎廣傳)